【活动回顾】登上巴士,按下快门,记录上海!
从武康路的老砖墙,到巴士车窗外晃动的街景;从白色墙面上反射的暖阳,到外滩江风里透出的寒意——这一路,我们用镜头定格上海的流动故事。现在,让我们一起回顾这场特别的 Lomowalk,欣赏大家的精彩作品,并听听其中三位参与者的拍摄体验吧!








Hello 费婧!欢迎来到我们的在线杂志!l 你在这一次的 Lomowalk 中使用的是哪台相机和胶卷呢?拍摄体验怎么样?
我使用的是“Lomourette”半格胶片机,机身是沉静的蓝色,绘有一圈莫奈的睡莲。胶卷看小乐管家的回复,应该是135规格的92日落版。
最初抽签抽到的其实是“Diana F+”和“CN400”,因辗转多人手中上卷失败,胶卷可能存在漏光的风险,负责活动体验的姐姐收回了相机,帮忙换成了半格,一下子让萌新多了很多的拍摄空间。叁宝甚至和我打赌,“72张底片,你在活动结束前肯定拍不完”。
因为忽然多出来的余裕,反而让按快门变得更自由,暗合了活动开始前那句“没有规则,不受束缚”。过眼皆景,随处定格。
成片中哪一张是你最喜欢的照片呢?
好几张照片冲印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惊喜,TOP1可能有点难选,TOP3如下:



胶片对你来说和数码的差别在哪里呢?你一般会在什么场景下选择拍摄胶片?
对胶片新手来说,和数码摄影的最大区别是没有精确对焦和拍摄后实时预览,想象着按下快门的刹那,被机器捕捉的光线在漆黑机身内部的胶片上蚀刻出奇妙的化学痕迹,无法撤回,不可更改,随着拍摄的动作强行留驻,是好是坏都为你忠实记录,也为未来的冲印和阅片带来了一种开盲盒式的不确定性。




胶片和数码在我感受中就像纸质手账对比电子手账,前者在精确之外留存原始的情绪与个性,更像是印象派的画作,回看时牵引你回到过去的身体中,与过去的创作者精神重叠,重温按下快门的当下。
拍摄时叁宝提醒新手使用胶片相机容易跑焦,成片时果然糊了好几张,发给朋友看,收到回复“如同回到了千禧年”,带着一种中式梦核的朦胧感。这或许是胶片独有的气质(给自己跑焦合理化了hhh)。
参加完这次活动,萌新已经开始向往并选购胶片相机了。期待拍摄胶卷能治好我的完美主义和强迫症。
活动进行时,有没有哪一个瞬间是你比较难忘的呢?
一些镜头里偶然捕捉到的路人,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到好奇。


Hello 亦威!欢迎来到我们的在线杂志!因为这次 Lomowalk 我们采取的是抽签的方式来决定体验的相机。来之前你脑海中已经有想要尝试的 LOMO 相机或胶卷了吗?是哪一款,为什么呢?



介绍“黄金十律”和各款相机的时候,我就直接种草了 Lomomatic 110 ——市面上 110 规格的胶片机几乎绝迹,而它独特的抽拉式过片设计,带着点复古特工装备的趣味感,外加轻便、小巧,十分符合“机不离手、随意拍摄”的精神。对于爱反复斟酌构图的我来说,这种需要快速反应的机型,或许能帮我打破按快门时过度思考的习惯。可惜没抽到,哈哈。
在这一次 Lomowalk 中你抽中的是哪台相机和胶卷呢?拍摄过程或成果中,有什么让你感到惊喜的地方吗?
我抽到的是 LC-A+ 相机与 Metropolis 大都会胶卷。最让我惊喜的,应该是 Metropolis 的色彩与冬日上海的适配度——它特有的青灰调非但没有让画面沉闷,反而凸显了 Lomowalk 那天天气的干燥与明媚,还原了我拍摄时主观的感受。




参加这次活动之前,已经是胶片玩家了吗?一般用什么规格的相机或胶卷多一些呢,为什么?
算是从数码逐渐回归胶片的典型用户吧。现在主力机是 135 规格胶片相机,配合柯达电影分装卷使用——画质、色彩稳定,购买与冲扫都相对实惠。最近还购入了一台半格相机,进一步降低成本和心理压力,36 变 72 张的“扩容魔法”特别适合记录生活碎片。
你一般喜欢用胶片拍摄些什么呢?
半格相机就像随身日记本,记录生活碎片。带 135 相机出门的日子,则切换到佛系扫街模式,我会尽量选取一个主题或者环境,有意识地寻找叙事,所谓“人文摄影”。(苦笑


这次活动之后有什么你想要尝试的 Lomo 产品吗?为什么呢?
对 LOMO 的 120 中画幅相机与最“正”的彩负胶卷特别好奇。我既向往 120 系统独有的空间透视与画质密度,又好奇 LOMO 如何在中画幅的仪式感(沉重、慢拍、构图 etc.)与“黄金十律”所倡导的即兴创作精神之间搭建桥梁。这种规格与理念的错位,或许能催化出更多街头摄影的可能。
Hello 语婷!欢迎来到我们的在线杂志!在这次 Lomowalk 之前,你有尝试过拍摄胶片吗?这次又是什么契机决定参加我们的活动呢?
我拍摄胶片已经三年了,一直非常喜欢胶片的质感;参加这次活动的契机是在小红书上刷到 Lomo 账号发布的相关内容,我经常翻看这个账号,它总会给我带来一些拍摄上的灵感。



平时会喜欢 Citywalk 或是带着相机扫街吗?
喜欢,对我来说带着相机扫街是非常放松的一件事。可以让我从繁忙的琐事中脱离出来,更好的去融入一座城市,感受它的氛围和节奏。
对这次抽到的相机和胶卷,你还满意吗?成片上有没有哪里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?
很满意,无论是鱼眼相机还是胶片的色彩都带给我很独特的感受。成片的色彩出乎我的意料,紫调的胶卷是我第一次尝试,感觉非常有趣。
你觉得之后会开始尝试或者继续拍摄胶片吗?
当然会!通过这次活动也想要去尝试更多的相机和胶卷型号,发掘胶片的更多可能性。





这次活动中我们提到的 Lomography 黄金十律中,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一条?
最深刻的一条是“Don't Think, Just Shoot”。因为胶片拍摄的成本比较高,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,我常常在按下快门时犹豫不决,结果错过了很多精彩瞬间。这一条让我发觉拍下一张照片并不需要过多考虑,反而能捕捉到更真实有趣的时刻。
有其他想跟我们分享的嘛?
非常感谢 Lomo 一直在设计各种独特有趣的胶片相机并且生产不同的胶卷,在这个数码占据主流的时代,Lomo 给了像我这样热爱胶片的人很多温暖和支持。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,让更多人感受到胶片摄影的魅力。



上海的故事正如 Lomographer 们的创意一般,永无止境。下一次 Lomowalk,我们期待你的加入,共同探索更多影像的可能!
点击查看更多杂志内容
深入探讨:为什么要保留胶片摄影?
到底为什么要延续胶片摄影的生命呢?对于很多人来说,可能是因为喜欢等待胶片冲洗的感觉,或者是对过去的怀念和情感。但除了这些,还有许多理由让我们继续学习和使用胶片拍摄。即使到了数码摄影的时代,胶片摄影依然能够与之互补。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,当卸去了胶片怀旧的滤镜后,为何胶片摄影仍能在数码时代生生不息!
【Lomomatic 110 自动玻璃镜头胶片相机】英国摄影师 Tony Kemplen 分享对 Lomomatic 的初印象
如果胶片摄影界有颁发关于胶片摄影冠军的奖项,可以肯定的是,像英国摄影师 Tony Kemplen 这样的人将有望赢得几座奖杯。2010 年,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周使用不同相机拍摄的目标,并坚持在一年内的 52 周使用 52 部相机,而这项挑战曾持续十年以上。凭借如此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,我们觉得 Tony 将是测试我们的新款 Lomomatic 110 自动玻璃镜头胶片相机的最佳人选。在这次访谈中,他谈到了使用这款全新玻璃镜头 110 格式 “口袋大小” 的胶片相机的经验。
产品介绍大放送:Lomography 拍立得相机全系列!
用拍立得相机捕捉精彩瞬间令人兴奋,看着一幅幅图像在你眼前展开 —— 62 mm x 46 mm(Mini)、62 mm x 62 mm(Square)和 62 mm x 99 mm(Wide),这种体验无与伦比!如果你正在寻找富有创意和实验性的方式来推动摄影媒介的发展,但又想保留胶片技术带来的简单而多彩的乐趣(且具有怀旧的情怀),那么拍立得相机可能正是你一直在寻找的!Lomography 推出了 6 款拍立得相机,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,适合各种摄影师和场合使用。
与 June (doubleshots_lomo) 和 Lomo'Instant Wide 宽幅拍立得相机一起在泰国北部骑摩托车
乘坐飞机,一小时内即可从曼谷到达清迈,但 June (doubleshots_lomo) 决定带大家踏上更加激动人心的旅程。她选择骑摩托车进行 700 多公里的旅程,从曼谷一路骑行到泰国北部,通过 Lomo'Instant Wide 宽幅拍立得相机的眼睛传达她沿途发现的有趣和美丽的故事。
环游世界的胶片——在摩洛哥的17天
在这次的“环游世界的胶片”系列中,胶片摄影师安德烈— 鲁斯科夫斯基( Andrej Russkovskij )讲述了他在摩洛哥度过的几个星期,探索了这个北非国家的文化和环境,发现了每个地方的独特之处。
【Lomography CN Tiger 110 负片胶卷】摄影师 Megan Swick 用 110 格式胶片摄影寻找日常生活之美
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 Lomographer Megan Swick 早在高中时就开始了她的摄影之旅,当时她使用的是 135 格式胶卷。然而,自从收到一台旧的 110 格式胶片相机后,她就开始用超迷你、超便携的相机不间断地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。这次我们有机会坐下来与她谈论她的 110 格式胶片摄影旅程、对 Fisheye Baby 迷你鱼眼镜头 110 格式胶片相机的第一印象以及她对我们 CN Tiger 110 负片胶卷的长久热爱。
Tipster:使用 Lomo'Instant Automat Glass 广角玻璃镜头拍立得相机和彩色滤片进行多重曝光
今天,我们主要关注多重曝光,以及为图像添加一抹色彩。我们需要的是:一台 Lomo'Instant Automat Glass 广角玻璃镜头拍立得相机、一包 Instax 相纸、一些彩色滤片、一个 Splitzer 影像分割器和一个可以拍照的朋友。
【Lomo'Instant Automat】#ADayWith Christelle Yambayisa 与拍立得相机的冒险之旅
为庆祝 Lomo’Instant Family 十周年,我们送出了一些拍立得相机。在这一系列中,几位 LomoAmigos 带我们进入了他们独特的世界,通过即时成像的魔力展示他们的日常生活。
当你的城市融入我的底片 | Film Swap 回顾(彩色特辑)
今年春节期间,想着大家或是回家,或是出游,于是我们即兴发起了一场“胶片双城记”的 Film Swap 活动,征集了敢想敢拍敢玩的胶片实验玩家们,用 Lomography Sprocket Rocket 相机 在同一卷胶卷上以多重曝光的方式记录下两个人的双城故事。
与 Vanessa Gonzalez 和 Lomo'Instant Wide 一起拍一张拍立得照片
Lomography 黄金法则#3:Lomography 不会干扰你的生活,而是你生活的一部分。自从 Vanessa Gonzalez 在我们杂志上发表过上一篇专题文章以来,她一直遵循着这一规则,并使用 Lomo'Instant Wide 记录直观的日常快照,将 Lomography 融入到她的生活之中。Vanessa 自 2020 年隔离期间开始这种实践,今天她来到线上杂志与我们分享该项目的发展情况,以及该项目给她带来的一些反思。让我们来听听 Vanessa 的一些感想,看看她的照片吧!
旅日摄影师 Gui Martinez - 在商业摄影中创作属于 120 胶片美感的故事
如今,当谈到商业摄影时,你需要一种自信感和对自己独特风格的信任,才能拍摄出类似胶片般质感的作品。数码摄影受欢迎的原因很主要是因为客户希望快速获得结果,希望有信任的保障和更便宜的成本。但尽管如此,仍然有很多摄影师不随波逐流,选择用胶片拍摄,证明了胶片摄影的魔力仍然是具影响力的媒介。
「拍立得刺绣改造工作坊」活动回顾:把春天绣进照片里
这个春天,Lomography 联合生活方式品牌 niko and…,在上海与成都两地举办了两场特别的 LomoSchool 工作坊:「拍立得刺绣改造工作坊」。我们邀请大家一起用拍立得相机记录彼此,再用针线将这些影像转化为只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。